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经济展望报告出炉,时隔不到3个月,IMF态度为何“晴转阴”?


2023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两份重磅报告:《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这是IMF今年首次对世界经济、金融态势给出诊断报告。


相比今年1月底修正数据出炉时的明快、振奋,时隔不到3个月,IMF对世界经济前景的观感却又“晴转阴”。


IMF不仅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至2.8%,还动用“极大不确定性”“迷雾重重”“危险”等一连串沉重措辞形容世界经济前景。


但在一片愁云惨雾中,IMF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维持5.2%的预测,并且以“强劲反弹”形容,以“关键引擎”定义。


如何解读IMF最新报告释放的信息?各国决策者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心情跌落

在这份以《艰难的复苏》为题的最新展望报告中,外界仿佛看到一个忧心忡忡的IMF,与1月时的怀揣希望大相径庭。


从增长预期与形势研判的前后对比中,可以明显感受到IMF的心情跌落曲线。


增长预期方面,IMF预计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8%和3.0%,较今年1月份预测均下调0.1个百分点。


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将增长3.9%,2024年将增长4.2%;发达经济体经济今年将增长1.3%,2024年将增长1.4%。


对于发达经济体,IMF更是敲响警钟,警告约90%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或放缓。


IMF还表示,2023年许多经济体收入增长将放缓,失业率上升。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教授看来,尽管只是0.1个百分点的微调,但是也表达了IMF的态度,“至少表明其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关切”。


形势研判方面,IMF重新将衰退纳入视野,而不是像1月份时果断否定衰退。


报告指出,在通胀居高不下和近期金融部门动荡的情况下,2023年初世界经济可能实现软着陆(通胀下降和增长稳定)的初步迹象已经消退。


不仅如此,IMF对世界经济前景给出严峻评估:再次充斥不确定性、严重偏向下行、硬着陆可能性急剧上升……


总之,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危险阶段”——经济增长仍处于历史低位,金融风险已经上升,但通胀尚未彻底改观,IMF在周二的报告中如此描述。


是什么在侵蚀世界经济慢慢复原的肌体?IMF指出一系列“病菌”:金融部门动荡、通胀居高不下、乌克兰危机持续以及三年新冠疫情遗留影响等等。


在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看来,当前,通胀和金融动荡是全球经济面临的第一座“险峰”。


对于通胀,《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远高于预期,甚至比几个月前还棘手。


IMF预测今年全球通胀率为7%,低于2022年的8.7%,但高于1月份预测的6.6%。


对于金融动荡,《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金融市场存在“危险的脆弱性组合”,一些参与者未能为加息的影响做好充分准备。


IMF发出警告,金融体系潜在的脆弱性可能会在今年引爆新危机并重创全球经济增长。


而顽固通胀与脆弱金融相碰撞的“化学反应”更令IMF忧虑。


IMF担心,今年通胀不会如预期迅速降温,或将迫使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而利率继续上升将加剧金融领域的压力,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也将阻碍复苏。而经济增长被削弱反过来又会威胁全球金融稳定。


增量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IMF之所以一改1月时的乐观基调,关键因素在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当世界在努力应对乌克兰危机、疫情后遗症等存量风险之际,又新添美欧金融系统失序的增量风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倪建军指出,最新报告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反映了IMF对美欧经济金融乱象及复苏态势不确定性的忧虑和警惕。一方面,加息政策既未解决通胀,又破坏金融稳定,还拖累世界经济;另一方面,经济金融乱象削弱了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拉动世界经济疫后复苏的积极效应。


张军也指出,“从硅谷银行倒闭到瑞信被收购,整个金融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引发IMF对金融危机以及风险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担忧”。再叠加高通胀风险,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走向也变得扑朔迷离——在稳定金融与抗击通胀之间,利率政策将作何选择面临两难。“这些因素都在扰动世界经济增长。”


以美国通胀为例,张军认为,恐怕比想象中复杂,是美国经济从未经历过的现象因为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供应链不确定性导致的供给冲击,又有前期刺激经济投放过多货币导致的需求过热,还有乌克兰危机的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上升。


“通胀已非原来通胀,仅仅依靠传统政策工具可能无济于事,否则,美联储多轮激进加息早已能解决问题。”


IMF表示,如何在降低通胀的同时保持增长和金融稳定,成为各经济体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难题,世界经济前景迷雾重重。


中国亮点

尽管认为全球经济笼罩于重重迷雾,但是,IMF对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信心,这也被认为是最新报告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与今年1月预测持平,IMF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对全球经济将产生积极助推作用。


IMF经济顾问兼研究部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助力中国经济强劲反弹,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重大利好,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古兰沙还告诉英国《金融时报》,相比其他国家可能恢复到更正常的增速,IMF预计中国将实现“超强劲”增长。


倪建军指出,IMF将中国定义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内部经济的韧性、抵御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以及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稳定建设性作用的一种持续认可。“中国的正向作用与美国金融动荡的负面效应,形成一正一反、一加一减的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到,谁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谁又是风险源头。”


倪建军认为,在今年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稳健、强劲复苏,对周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更凸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是通过机制化渠道实现的,比如进博会、‘一带一路’,以及积极参与rcep等多边经济平台,使得中国的拉动作用更稳健、更具建设性,也更易见成效。”


张军表示,IMF之所以对中国寄予厚望,因为中国具有一些独特性,比如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体量大、自主增长能力强。一方面,相比发达经济体的微弱增长,中国若能实现5%的增长,以其所占18%的全球份额,对世界经济增长无疑将作出很大贡献。另一方面,相比印度、越南等亚洲经济体,尽管前者增速超过中国,但是这些国家占全球份额不如中国,因此在贡献率上也无法与中国比肩。


低速增长?

IMF最新报告不仅把脉当前经济态势,还架起望远镜远眺未来走势。只是,“远景”似乎偏于黯淡。


IMF警告,从中期看,全球经济恐难恢复疫情前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远低于过去20年3.8%的平均水平。


在IMF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地缘政治因素形成的对立性质的经济集团,将加剧地缘经济的碎片化风险,分裂世界贸易体系,给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巨大损失。


张军评估,未来5年、10年全球经济很大概率将进入低增长时代。


“全球经济要实现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与中国两个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过去30年,全球经济高度融合,两大经济体有效合作,稳定全球市场需求。如今,融合局面正在瓦解,全球市场需求很难再有保障。同时,美国推动与中国脱钩断链,导致供应链日趋分裂,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中长期风险。”张军说。


倪建军指出,从中长期看,受国际局势不稳定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是表象,背后还应看到根源所在,以及谁将承担增速放缓的代价。


从根源来说,美国的政策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不仅造成自身金融动荡,还一边人为制造脱钩,一边又相应重新挂钩,并扩大经济金融制裁。在此过程中,全球经济架构、产供链、能源、货币体系等都将被重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经济、贸易、投资等增速下滑。


从影响而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很多手段转移成本、转嫁风险,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却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受到不确定、高风险的外部环境的冲击。因此,正如中国所做的那样,国际社会未来应该通过各种积极途径,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后者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


来  源 | 上观新闻

排  版 | 周沈博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